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

封面人物 | 王志邦:打造细分领域的行业巨头

发布日期:2018-09-01 浏览次数:6373

■ Cover story 封面人物


王志邦

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一个被打上时代烙印的人,身为太和药商,他踏上诸多前辈走过的道路,从医贸行业逆产业链而上,进入医药工业和研发领域打拼;他又是一个具有民族企业家情怀的人,在国际行业巨头肆意横行国内市场的行业背景下,他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向现有体系和市场规则发起挑战,最终,冲出藩篱……

  短短十余年时间,他带领企业从皖北小城太和来到合肥,从一家生存在产业链低端的原料药厂逆袭成为在业内拥有一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药物制剂生产商并在2015年度实现了8亿元的销售收入,甚至将安徽首家世卫组织认证药企的殊荣收入囊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国际上具有领导力的抗乙肝药物和抗艾滋病药物的制药企业”。

  10月14日,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克药业”)董事长王志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贝克药业将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实现销售突破百亿元、市值突破百亿元的“双百”计划。诚然,王志邦的规划并非痴人说梦,他的信心来源于贝克药业取得的既有成绩,更源于他对企业未来的规划。

  一方面,贝克药业计划五年内登陆资本市场,利用资本的撬动效应,提升企业规模、完善企业产品线、拓展产业链布局;而另一方面,企业将重点发力非洲和南美市场,“非洲抗艾滋病药物的年度市场规模接近500亿美元,即便只做1/10,也相当可观”。




“壮士断腕”是必经之路”


  初见王志邦,距离他从“世界制药原料欧洲展”参展回国不过两天时间,旅途的奔波和时差的折磨让他神情略显疲惫,浓重的黑眼圈“挂”在脸上,嗓音也有些嘶哑。但当聊起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医药产业,王志邦的话匣子打开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采访伊始,他便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作为中国制药企业生存现状的注脚。

  恰如王志邦所言,2015年以来,国内制药行业掀起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变革,*策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存续多年的行业现状被打破,行业洗牌加速袭来。这一切,都缘于2015年11月“药物一致性评价”方案的出台。

  根据这份方案,国内的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疗效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杂质谱一致、稳定性一致、体内外溶出等所有指标和原研药一致”。监管部门同时要求仿制药品生产企业在2018年之前完成药物一致性评价工作,否则将失去药品投标资格,其等于自杀。

  不仅如此,监管部门一改仿制药照单全批的一贯做法,对同一种药品只要有3家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就不再批准第4家,以节约社会资源。入围名单按照完成药物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先后顺序确定。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4700多家制药企业,其中大多数正处于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的阶段,仿制药比例达到惊人的96%。“药物一致性评价”无疑击中了国内大多数药企“质量可控”的要害。

  “药物一致性评价”工作不仅会使药物上市时间推后至少一年,还将导致临床试验成本从过去的几十万元“飙升”至现在的近千万元。要知道,不少药品一年的销售利润也不过百万元,相当于十年的利润才能勉强支付“药物一致性评价”的费用。

  更让药企老板们不能接受的是,每种药品绑定原料药只批准3家生产的做法,意味着国内大多数药品和制药企业将面临“离场”窘境。不少从业者怨声载道,甚至认为此举将“大大压缩国内制药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国际巨头的原研药品‘盘踞’中国市场提供‘便利’。”

  “新*”背景下,贝克药业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旗下数个药品至少要耗费近亿元来做“药物一致性评价”。不过,王志邦并不在意。一方面,他对产品通过检测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是他对*策独到的见解——“药物一致性评价”工作固然会在短时间内对国内制药企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行业提升整体水平、转型升级、去除过剩产能、实践供给侧改革的必经之路,“颇有壮士断腕的意味”。

  他告诉记者,尽管仿制药品与原研药品采用一样的原材料,但由于杂质含量、辅料和生物利用度上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药物副作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自然就会不同,只有进行药物一致性研究,才能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

  “确保疗效的同时,从医药产业发展层面来说,‘药物一致性评价’也能有效打击国内医药市场低价无序竞争的不良之风”。

  对于行业积弊,王志邦从不讳言。之前,监管部门并不控制同类药物生产厂家的数量,原研药品专利保护期结束后,国内药企便一窝蜂地进行仿制,“百鸟争鸣势必导致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而激烈的同业竞争又不可避免地带来相互压价,利润空间急剧萎缩,这才出现了毒胶囊事件。”

  他以维生素C为例,2008年国内维生素C进入行业高速发展期,其出口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每公斤140元左右,但随后由于药企扎堆上马、扩产维C项目,出口价格一落千丈,2011年末甚至每公斤不到20元,占到全球维C市场份额90%的国内药企竟然丧失产品的定价权,“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在欧美国家,监管部门对新批药品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例如FDA(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新药如果不能在临床上证明其疗效优于先批产的同类药物,那么将不予发放批号。”王志邦解释道,这样的规定提高了企业的投机成本,制药企业不敢贸然地仿制、研发同类产品,“发达国家往往是一种药品只有一家或两家大型药企生产,国内也只有效仿这种模式,才能改变制药企业多而分散,净利润水平低的尴尬现状。”

  “药物一致性评价”之外,近来国家对原料药的*策导向也让王志邦更加看好制药行业的发展前景。

  在制药领域,原料药指的是生产各类成品制剂所需的原料,是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基础。但在我国,药企普遍“重制剂轻原料”,国内数千家制药企业仅有20%是从做原料药起家,大多是直接向原料药厂购买原料,按照原研药品配方进行仿制药生产。不过,自去年起,监管部门要求新设立的制药企业必须配套原料药生产线。

  “只有从原料药把关,才能保证药品的质量可控和安全有效,就像做馒头一样,想要做出好的馒头,必须要有好的小麦品种和面粉。”身为北方人的王志邦打趣道。




“杀”出重围”


  王志邦出生的阜阳市太和县,是中国著名的医药集散中心。不仅走出了华源医药、悦康药业等一批制药领域的龙头企业,更是为中国制药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领军人物,而王志邦无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2002年,已经在医药贸易领域深耕了近20年的王志邦选择“下海”,沿袭诸多太和药商的老路,由医贸转战上游制药领域,在太和县创立贝克药业。

  当被问及“出走”华源医药的原因,他并没有回避,一方面,是因为体制内的收入瓶颈,而另一方面,则是一名制药领域专家鼓动他“单干”的一席话点燃了他蠢蠢欲动的内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行业人脉和资金,是时候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尽管有心改变我国制药领域缺乏原研药品的现状,但创立之初的贝克药业却也是从仿制药起家。

  按照王志邦的计划,贝克药业将生产由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研发的抗乙肝药物拉米夫定,该药的国内行*保护期限为2006年,这意味着2006年之后国内药企便能向监管部门申请该药品的生产批号。“当时,就是冲着这个药去的,2002年开始攻关,到2006年差不多可以成功”。在这期间,贝克药业则紧锣密鼓地进行原料药的研制,“原料药研制出来后,制剂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最初,一切顺风顺水。在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的助阵下,该药物的核心原料药很快便研制成功。

  “原料药的销售为贝克药业赚取了第一桶金”。回忆2003年底参加欧洲原料药展会时的场景,王志邦依然难掩激动。

  展会上,一家巴西药商看上了贝克药业的原料药,王志邦琢磨了半天报出了每公斤480美元的价格,“当时价格不敢报得太高,480美元已经是赚一倍多的价格了,我们的成本在200美元左右”,谁承想,对方压根没有还价,还直接跟王志邦回厂验货,前后仅用了短短不到半个月,办事效率向来低下的巴西人就最终敲定了订单。最终,90万美元的订单贝克药业净赚了50多万美元。

  事后,王志邦才了解到,国际市场上该原料药的定价在每公斤1200美元。他形容道,“当时,双方都有些窃喜,我们喜的是赚到了一大笔钱,而对方更是节省了一半的采购费用”。

  没过多久,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王志邦喜出望外。

  在研发拉米夫定原料药之初,王志邦只知道它是抗乙肝药物的原料药,但实际上,这种原料药还是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三种骨干药的其中一种,抗艾滋病药物的“大门”正向王志邦打开,他下定决心,向鸡尾酒疗法的另外两种原料药发起冲击,不久后也取得成功。

  拥有抗乙肝和抗艾滋病两种制剂原料药的贝克药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销售额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到2007年的2亿元。这时,王志邦的耳边传来了不同的意见,“还有必要费劲去做制剂吗?”“只卖原料药企业也可以生存得很好啊!”

  但王志邦始终没有忘记创办贝克药业的初心。

  生产制剂一方面能够补齐我国部分药品短缺的短板,另一方面,也是向国际制药企业和现有体系发起挑战。“国际巨头的惯用手法是以低价从中国采购原料药,加工成制剂后再以数以百倍的价格销售到国内”。每每想到这里,王志邦都更加坚定带领贝克药业迈向制剂生产阶段的决心。

  当年底,王志邦力排众议,收购了一家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制剂厂,正式进军医药制剂领域,“当时,董事会讨论得很激烈,最终以一票否定、一票弃权、三票赞成通过了收购方案,这种‘险过’在民营企业的董事会上是不多见的”。

  2007年,王志邦向监管部门申请药品生产批号,没想到,葛兰素史克却使用各种方法出手阻挠,不得已,他向法院提起诉讼,打起了专利官司。一家中国县域药企对抗世界级的行业巨头,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质疑的声音,要知道在当时,葛兰素的年销售额200多亿美元,而整个中国的医药工业销售额才刚过万亿人民币。

  很多人都劝王志邦“别折腾了”,甚至贝克药业团队和法律顾问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并且胜算不大的硬仗,搞不好就会拖垮企业。

  外界的一致反对并没有改变王志邦的决定,反而激发了他的韧性,经过反复举证和漫长的拉锯战后,2010年10月,贝克药业迎来了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战果——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葛兰素史克拉米夫定片专利权无效的决定。

  长达数年的中外专利之争终于落下帷幕,王志邦终于扫清了拉米夫定片国产化的障碍,并实现了贝克药业向制剂生产企业转型的愿景。同年,贝克药业的抗艾滋病药品也首次拿到生产批文。

  “现在大多数原研药品的专利权被国际巨头掌控,贝克药业每种产品的上市几乎都伴随着专利官司,每个官司至少耽误四年以上的时间。”

王志邦告诉记者,从2010年到现在,贝克药业先后推出了7种制剂,“由于相对于国外产品售价较低,每种药品至少为国家和病人节省4亿-5亿元”。市场规模的扩张也促使贝克药业在2015年营业收入8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

  相较于华丽的财务数据,更让王志邦引以为豪的是,贝克药业创新研发工作佳绩频出,先后获得包括2015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并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先后申请发明专利75项,已获授权35项,2015年还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走过数年“仿制”道路后,贝克药业原研新药开发上也开始了新的征程,据他透露,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用药(贝克1号、贝克2号)两个原研药品专利已授权,研发工作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研发是药企的“生命”


  纵观我国医药产业,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是市场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统计数据显示,这30年间,国内医药年平均销售收入递增幅度超过17%,远远高于全球医药市场8%-10%的增幅。不过,我国医药科研水平并没有与销售规模同比例提高,尽管行业内涌现出恒瑞药业、复星药业等一批科研实力较强的药企,但与全球行业巨头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否认,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原因是我国药企科研工作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药企存在先天差距;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整个行业的科研取向和科研环境出了问题,部分药企并不重视科研,而是沉迷于仿制国外原研药品。

  “你知道为什么国产青霉素需要进行‘皮试’而进口青霉素就不需要吗?那是因为国产青霉素无法祛除药物中一种能够伤害人体的杂质,只有先进行小剂量的‘皮试’,确认人体不过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注射”。

  王志邦以青霉素举例道,“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生产青霉素时就存在,到现在还没解决,这不是科研能力的问题,而是药企认为青霉素制药几毛钱一支,没有必要投入人力和财力进行攻关”。与国际药企动辄数十亿美元科研投入相形见绌的是,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度中国上市药企中科研投入最高的江苏恒瑞药业,其投入也不过8.9亿元,而大部分国内上市药企的年度科研经费在2亿元以下。

  当前,国内制药领域处于大型药企不愿意研发、小型药企没钱研发、科研院所研发项目转化率低的尴尬境地。国企药企一旦有钱,首先想的是如何扩大产能、上马生产线。但在王志邦看来,医药领域中,品种的拓展远比规模的提升重要,研发可以说是药企的生命。“现有体制下,民营药企可能会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深刻认识到科研重要性的王志邦在创办贝克药业之初就立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目前,贝克药业的团队中共有8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细分领域专家,对于如何留住这些科研人员,王志邦笑笑,“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

  2002年王志邦“下海”之初,迫切想邀请一名业内领军专家加入团队,但“五顾茅庐”都未能成行,在得知这名专家因为房屋购置陷入财务困境时,他悄悄地给专家银行卡上打了50万元。等到一星期后专家发现卡上多了一笔钱后,他被王志邦的诚意打动了,便加入了贝克药业。“现在,他是我们的董事兼副总裁。”说这话时,王志邦一脸得意。

  科研人员在享受高薪的同时,王志邦甚至拿出自己14%的股份分给公司的科研骨干,按照近期基金投资贝克药业的协议,这笔股份的估值已达1.4亿元。这些做法加强了研发队伍的凝聚力,也让贝克药业的人员流动性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公司成立之初的十几名“元老”从创业至今仅有三人离职。

  早年经营医药贸易,现在深耕医药工业和科研领域,拥有三十余年医药产业职业生涯、历经科工贸三大环节的王志邦无疑是太和药商这一群体的发展缩影。在他看来,从商业到工业是一种进步,而到科研则更是一种文明。太和药商必须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单纯依靠做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现在贝克药业,正走在一条核心优势明显、业务稳定、净利润可观的高速发展道路上,但王志邦的梦想远不止于此,一幅“双百”规划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在王志邦的规划中,贝克药业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产值100亿元,市值100亿元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登陆资本市场。”王志邦的语气中流露出对上市的渴望与信心,据他透露,公司将于近期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

  统计显示,安徽省目前共有安科生物、丰原药业、山河药辅、亿帆鑫富、黄山胶囊等5家上市药企,登陆资本市场能够有效提升药企的并购能力,拓展盈利点。安科生物董事长宋礼华就曾表示,“公司会以生物制药为核心,将触角伸向整个健康产业”。

  王志邦显然也有此考虑,他告诉记者,企业一旦上市募得资金后,将会在资本的撬动下,完善既有药品的剂型,同时,针对一些急缺的儿童用药进行攻关。此外,企业还会积极发展精准医疗,研制预防多种癌症的中成药,利用基因测序设备锁定需求人群。

  当然,发力资本市场的同时,王志邦的实现“双百”计划信心还来源于对自身产品市场前景的看好,以抗艾滋病药物为例,目前,非洲患病人群超过4000万人,抗艾滋病药物市场年度规模在500亿美金左右。2015年,贝克药业成为安徽省首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制药企业,从而打开了国际化销售的大门。“我们的抗艾滋病药物售价是欧美药企的1/8,市场规模又那么广阔,只要我们抓紧在非洲国家分别完成注册,达到投标资格,用我们的质量加价格的性价比,快速赢得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市场,是大有希望的”。


■ Cover story 封面人物


王志邦

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一个被打上时代烙印的人,身为太和药商,他踏上诸多前辈走过的道路,从医贸行业逆产业链而上,进入医药工业和研发领域打拼;他又是一个具有民族企业家情怀的人,在国际行业巨头肆意横行国内市场的行业背景下,他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向现有体系和市场规则发起挑战,最终,冲出藩篱……

  短短十余年时间,他带领企业从皖北小城太和来到合肥,从一家生存在产业链低端的原料药厂逆袭成为在业内拥有一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药物制剂生产商并在2015年度实现了8亿元的销售收入,甚至将安徽首家世卫组织认证药企的殊荣收入囊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国际上具有领导力的抗乙肝药物和抗艾滋病药物的制药企业”。

  10月14日,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克药业”)董事长王志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贝克药业将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实现销售突破百亿元、市值突破百亿元的“双百”计划。诚然,王志邦的规划并非痴人说梦,他的信心来源于贝克药业取得的既有成绩,更源于他对企业未来的规划。

  一方面,贝克药业计划五年内登陆资本市场,利用资本的撬动效应,提升企业规模、完善企业产品线、拓展产业链布局;而另一方面,企业将重点发力非洲和南美市场,“非洲抗艾滋病药物的年度市场规模接近500亿美元,即便只做1/10,也相当可观”。




“壮士断腕”是必经之路”


  初见王志邦,距离他从“世界制药原料欧洲展”参展回国不过两天时间,旅途的奔波和时差的折磨让他神情略显疲惫,浓重的黑眼圈“挂”在脸上,嗓音也有些嘶哑。但当聊起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医药产业,王志邦的话匣子打开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采访伊始,他便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作为中国制药企业生存现状的注脚。

  恰如王志邦所言,2015年以来,国内制药行业掀起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变革,*策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存续多年的行业现状被打破,行业洗牌加速袭来。这一切,都缘于2015年11月“药物一致性评价”方案的出台。

  根据这份方案,国内的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疗效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杂质谱一致、稳定性一致、体内外溶出等所有指标和原研药一致”。监管部门同时要求仿制药品生产企业在2018年之前完成药物一致性评价工作,否则将失去药品投标资格,其等于自杀。

  不仅如此,监管部门一改仿制药照单全批的一贯做法,对同一种药品只要有3家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就不再批准第4家,以节约社会资源。入围名单按照完成药物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先后顺序确定。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4700多家制药企业,其中大多数正处于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的阶段,仿制药比例达到惊人的96%。“药物一致性评价”无疑击中了国内大多数药企“质量可控”的要害。

  “药物一致性评价”工作不仅会使药物上市时间推后至少一年,还将导致临床试验成本从过去的几十万元“飙升”至现在的近千万元。要知道,不少药品一年的销售利润也不过百万元,相当于十年的利润才能勉强支付“药物一致性评价”的费用。

  更让药企老板们不能接受的是,每种药品绑定原料药只批准3家生产的做法,意味着国内大多数药品和制药企业将面临“离场”窘境。不少从业者怨声载道,甚至认为此举将“大大压缩国内制药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国际巨头的原研药品‘盘踞’中国市场提供‘便利’。”

  “新*”背景下,贝克药业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旗下数个药品至少要耗费近亿元来做“药物一致性评价”。不过,王志邦并不在意。一方面,他对产品通过检测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是他对*策独到的见解——“药物一致性评价”工作固然会在短时间内对国内制药企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行业提升整体水平、转型升级、去除过剩产能、实践供给侧改革的必经之路,“颇有壮士断腕的意味”。

  他告诉记者,尽管仿制药品与原研药品采用一样的原材料,但由于杂质含量、辅料和生物利用度上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药物副作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自然就会不同,只有进行药物一致性研究,才能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

  “确保疗效的同时,从医药产业发展层面来说,‘药物一致性评价’也能有效打击国内医药市场低价无序竞争的不良之风”。

  对于行业积弊,王志邦从不讳言。之前,监管部门并不控制同类药物生产厂家的数量,原研药品专利保护期结束后,国内药企便一窝蜂地进行仿制,“百鸟争鸣势必导致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而激烈的同业竞争又不可避免地带来相互压价,利润空间急剧萎缩,这才出现了毒胶囊事件。”

  他以维生素C为例,2008年国内维生素C进入行业高速发展期,其出口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每公斤140元左右,但随后由于药企扎堆上马、扩产维C项目,出口价格一落千丈,2011年末甚至每公斤不到20元,占到全球维C市场份额90%的国内药企竟然丧失产品的定价权,“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在欧美国家,监管部门对新批药品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例如FDA(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新药如果不能在临床上证明其疗效优于先批产的同类药物,那么将不予发放批号。”王志邦解释道,这样的规定提高了企业的投机成本,制药企业不敢贸然地仿制、研发同类产品,“发达国家往往是一种药品只有一家或两家大型药企生产,国内也只有效仿这种模式,才能改变制药企业多而分散,净利润水平低的尴尬现状。”

  “药物一致性评价”之外,近来国家对原料药的*策导向也让王志邦更加看好制药行业的发展前景。

  在制药领域,原料药指的是生产各类成品制剂所需的原料,是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基础。但在我国,药企普遍“重制剂轻原料”,国内数千家制药企业仅有20%是从做原料药起家,大多是直接向原料药厂购买原料,按照原研药品配方进行仿制药生产。不过,自去年起,监管部门要求新设立的制药企业必须配套原料药生产线。

  “只有从原料药把关,才能保证药品的质量可控和安全有效,就像做馒头一样,想要做出好的馒头,必须要有好的小麦品种和面粉。”身为北方人的王志邦打趣道。




“杀”出重围”


  王志邦出生的阜阳市太和县,是中国著名的医药集散中心。不仅走出了华源医药、悦康药业等一批制药领域的龙头企业,更是为中国制药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领军人物,而王志邦无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2002年,已经在医药贸易领域深耕了近20年的王志邦选择“下海”,沿袭诸多太和药商的老路,由医贸转战上游制药领域,在太和县创立贝克药业。

  当被问及“出走”华源医药的原因,他并没有回避,一方面,是因为体制内的收入瓶颈,而另一方面,则是一名制药领域专家鼓动他“单干”的一席话点燃了他蠢蠢欲动的内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行业人脉和资金,是时候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尽管有心改变我国制药领域缺乏原研药品的现状,但创立之初的贝克药业却也是从仿制药起家。

  按照王志邦的计划,贝克药业将生产由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研发的抗乙肝药物拉米夫定,该药的国内行*保护期限为2006年,这意味着2006年之后国内药企便能向监管部门申请该药品的生产批号。“当时,就是冲着这个药去的,2002年开始攻关,到2006年差不多可以成功”。在这期间,贝克药业则紧锣密鼓地进行原料药的研制,“原料药研制出来后,制剂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最初,一切顺风顺水。在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的助阵下,该药物的核心原料药很快便研制成功。

  “原料药的销售为贝克药业赚取了第一桶金”。回忆2003年底参加欧洲原料药展会时的场景,王志邦依然难掩激动。

  展会上,一家巴西药商看上了贝克药业的原料药,王志邦琢磨了半天报出了每公斤480美元的价格,“当时价格不敢报得太高,480美元已经是赚一倍多的价格了,我们的成本在200美元左右”,谁承想,对方压根没有还价,还直接跟王志邦回厂验货,前后仅用了短短不到半个月,办事效率向来低下的巴西人就最终敲定了订单。最终,90万美元的订单贝克药业净赚了50多万美元。

  事后,王志邦才了解到,国际市场上该原料药的定价在每公斤1200美元。他形容道,“当时,双方都有些窃喜,我们喜的是赚到了一大笔钱,而对方更是节省了一半的采购费用”。

  没过多久,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王志邦喜出望外。

  在研发拉米夫定原料药之初,王志邦只知道它是抗乙肝药物的原料药,但实际上,这种原料药还是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三种骨干药的其中一种,抗艾滋病药物的“大门”正向王志邦打开,他下定决心,向鸡尾酒疗法的另外两种原料药发起冲击,不久后也取得成功。

  拥有抗乙肝和抗艾滋病两种制剂原料药的贝克药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销售额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到2007年的2亿元。这时,王志邦的耳边传来了不同的意见,“还有必要费劲去做制剂吗?”“只卖原料药企业也可以生存得很好啊!”

  但王志邦始终没有忘记创办贝克药业的初心。

  生产制剂一方面能够补齐我国部分药品短缺的短板,另一方面,也是向国际制药企业和现有体系发起挑战。“国际巨头的惯用手法是以低价从中国采购原料药,加工成制剂后再以数以百倍的价格销售到国内”。每每想到这里,王志邦都更加坚定带领贝克药业迈向制剂生产阶段的决心。

  当年底,王志邦力排众议,收购了一家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制剂厂,正式进军医药制剂领域,“当时,董事会讨论得很激烈,最终以一票否定、一票弃权、三票赞成通过了收购方案,这种‘险过’在民营企业的董事会上是不多见的”。

  2007年,王志邦向监管部门申请药品生产批号,没想到,葛兰素史克却使用各种方法出手阻挠,不得已,他向法院提起诉讼,打起了专利官司。一家中国县域药企对抗世界级的行业巨头,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质疑的声音,要知道在当时,葛兰素的年销售额200多亿美元,而整个中国的医药工业销售额才刚过万亿人民币。

  很多人都劝王志邦“别折腾了”,甚至贝克药业团队和法律顾问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并且胜算不大的硬仗,搞不好就会拖垮企业。

  外界的一致反对并没有改变王志邦的决定,反而激发了他的韧性,经过反复举证和漫长的拉锯战后,2010年10月,贝克药业迎来了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战果——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葛兰素史克拉米夫定片专利权无效的决定。

  长达数年的中外专利之争终于落下帷幕,王志邦终于扫清了拉米夫定片国产化的障碍,并实现了贝克药业向制剂生产企业转型的愿景。同年,贝克药业的抗艾滋病药品也首次拿到生产批文。

  “现在大多数原研药品的专利权被国际巨头掌控,贝克药业每种产品的上市几乎都伴随着专利官司,每个官司至少耽误四年以上的时间。”

王志邦告诉记者,从2010年到现在,贝克药业先后推出了7种制剂,“由于相对于国外产品售价较低,每种药品至少为国家和病人节省4亿-5亿元”。市场规模的扩张也促使贝克药业在2015年营业收入8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

  相较于华丽的财务数据,更让王志邦引以为豪的是,贝克药业创新研发工作佳绩频出,先后获得包括2015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并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先后申请发明专利75项,已获授权35项,2015年还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走过数年“仿制”道路后,贝克药业原研新药开发上也开始了新的征程,据他透露,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用药(贝克1号、贝克2号)两个原研药品专利已授权,研发工作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研发是药企的“生命”


  纵观我国医药产业,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是市场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统计数据显示,这30年间,国内医药年平均销售收入递增幅度超过17%,远远高于全球医药市场8%-10%的增幅。不过,我国医药科研水平并没有与销售规模同比例提高,尽管行业内涌现出恒瑞药业、复星药业等一批科研实力较强的药企,但与全球行业巨头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否认,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原因是我国药企科研工作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药企存在先天差距;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整个行业的科研取向和科研环境出了问题,部分药企并不重视科研,而是沉迷于仿制国外原研药品。

  “你知道为什么国产青霉素需要进行‘皮试’而进口青霉素就不需要吗?那是因为国产青霉素无法祛除药物中一种能够伤害人体的杂质,只有先进行小剂量的‘皮试’,确认人体不过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注射”。

  王志邦以青霉素举例道,“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生产青霉素时就存在,到现在还没解决,这不是科研能力的问题,而是药企认为青霉素制药几毛钱一支,没有必要投入人力和财力进行攻关”。与国际药企动辄数十亿美元科研投入相形见绌的是,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度中国上市药企中科研投入最高的江苏恒瑞药业,其投入也不过8.9亿元,而大部分国内上市药企的年度科研经费在2亿元以下。

  当前,国内制药领域处于大型药企不愿意研发、小型药企没钱研发、科研院所研发项目转化率低的尴尬境地。国企药企一旦有钱,首先想的是如何扩大产能、上马生产线。但在王志邦看来,医药领域中,品种的拓展远比规模的提升重要,研发可以说是药企的生命。“现有体制下,民营药企可能会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深刻认识到科研重要性的王志邦在创办贝克药业之初就立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目前,贝克药业的团队中共有8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细分领域专家,对于如何留住这些科研人员,王志邦笑笑,“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

  2002年王志邦“下海”之初,迫切想邀请一名业内领军专家加入团队,但“五顾茅庐”都未能成行,在得知这名专家因为房屋购置陷入财务困境时,他悄悄地给专家银行卡上打了50万元。等到一星期后专家发现卡上多了一笔钱后,他被王志邦的诚意打动了,便加入了贝克药业。“现在,他是我们的董事兼副总裁。”说这话时,王志邦一脸得意。

  科研人员在享受高薪的同时,王志邦甚至拿出自己14%的股份分给公司的科研骨干,按照近期基金投资贝克药业的协议,这笔股份的估值已达1.4亿元。这些做法加强了研发队伍的凝聚力,也让贝克药业的人员流动性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公司成立之初的十几名“元老”从创业至今仅有三人离职。

  早年经营医药贸易,现在深耕医药工业和科研领域,拥有三十余年医药产业职业生涯、历经科工贸三大环节的王志邦无疑是太和药商这一群体的发展缩影。在他看来,从商业到工业是一种进步,而到科研则更是一种文明。太和药商必须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单纯依靠做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现在贝克药业,正走在一条核心优势明显、业务稳定、净利润可观的高速发展道路上,但王志邦的梦想远不止于此,一幅“双百”规划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在王志邦的规划中,贝克药业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产值100亿元,市值100亿元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登陆资本市场。”王志邦的语气中流露出对上市的渴望与信心,据他透露,公司将于近期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

  统计显示,安徽省目前共有安科生物、丰原药业、山河药辅、亿帆鑫富、黄山胶囊等5家上市药企,登陆资本市场能够有效提升药企的并购能力,拓展盈利点。安科生物董事长宋礼华就曾表示,“公司会以生物制药为核心,将触角伸向整个健康产业”。

  王志邦显然也有此考虑,他告诉记者,企业一旦上市募得资金后,将会在资本的撬动下,完善既有药品的剂型,同时,针对一些急缺的儿童用药进行攻关。此外,企业还会积极发展精准医疗,研制预防多种癌症的中成药,利用基因测序设备锁定需求人群。

  当然,发力资本市场的同时,王志邦的实现“双百”计划信心还来源于对自身产品市场前景的看好,以抗艾滋病药物为例,目前,非洲患病人群超过4000万人,抗艾滋病药物市场年度规模在500亿美金左右。2015年,贝克药业成为安徽省首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制药企业,从而打开了国际化销售的大门。“我们的抗艾滋病药物售价是欧美药企的1/8,市场规模又那么广阔,只要我们抓紧在非洲国家分别完成注册,达到投标资格,用我们的质量加价格的性价比,快速赢得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市场,是大有希望的”。


911欧洲清品链接链接链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