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

封面人物 | 王志邦:自主创新 才能顶着大山抗疫逆行

发布日期:2020-03-17 浏览次数:5862


王志邦

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代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对湖北籍知名作家方方近日广为流传的这句话,王志邦感触颇深。


今年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王志邦肩上突然间多了“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自然绕不开疫情带来的经营受挫。作为一家集出口与内销于一体的制药企业,因库存高企、资金无法回笼、生产停摆,贝克在过去一个多月内损失已达1亿元之多。


困境之下,王志邦临危不乱,迅速将目光聚焦于抗击新冠肺炎药物上。然而,研发压力也随之而来。拥有抗新冠肺炎临床治疗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研发能力的贝克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迅速组织团队进行制剂研发、准备申请临床试验,而完成这一切工作,留给贝克的时间只有短短20多天。


最后一重压力则是企业的防疫工作。从公司所有区域的全面消毒到员工健康状况、活动轨迹的密切观察,始终保持开工状态的贝克制药立志要做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


防控防疫、研发新药……王志邦成了此次疫情阻击战的“逆行者”范本。


不仅如此,在企业生存险象环生间,王志邦对企业经营有了新的认识。“企业要走差异化竞争之路,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拥有面对困难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以贝克为例,长期致力于抗病毒药物开发的贝克制药因早在6年前就已经启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两种原料药的研发工作,才有了迅速转移至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药物的实力。


纵观贝克制药诞生以来的18年间,从皖北小城太和县走到安徽省会合肥市,从一家生存在产业链上游的原料药厂向下游制剂研发生产延伸,从仿制药生产商向原研药开发者转型,在王志邦的带领下,贝克制药始终走在自主创新的前列。


“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是中国制药企业赖以生存、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由之路。”他表示,聚焦于抗乙肝药物和抗艾滋病药物,贝克未来要做的是“人无我有”,国际领先。



“六年研发派上了用场”


2020年大年初一,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第三天,合肥万里晴空,与往常并无丝毫不同。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座万人空巷的城市无不在提醒着所有人,这个庚子年的第一天并不寻常。


与大多数人一样,王志邦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疫情的变化。不过,没过多久他便发现,接下来的时间将有更重要的任务在等着他。


事情还要从武汉封城前两天开始说起。


1月21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新冠肺炎暂无特效药。


转机在两日后出现。


当天,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微博上表示,“一种抗艾滋病药物对我很有效!”


公开资料显示,这种名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复方制剂是一种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随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两种药物被纳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治疗新冠肺炎的进展迎来了一丝曙光。


然而,截至此时,中国尚无企业仿制生产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王志邦心中一动:作为国内抗艾滋病药物龙头企业,贝克制药早在6年前就已经启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两种原料药的研发工作。在疫情来临之前,贝克制药已经完成了这两种药物的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环节以及为期6个月的稳定性试验,正打算申请临床试验。


“6年潜心的研发、高达2亿元的投入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王志邦感慨万千。


1月25日,他紧急将两名已回到上海家中过年的研发人员召回合肥,迅速开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从原料药到制剂的研发工作。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处方开发、小试、中试放大、工艺验证……短短20余天时间,在王志邦的督促下,贝克的研发团队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并准备申请临床试验。


“一旦通过280例病例的大临床试验,贝克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便可以进入市场,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之一。顺利的话,还需要两个月时间。”他透露,特殊情况下,新药上市的时间比往常缩短了两至三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药物瑞德西韦进入制剂小试阶段、细胞疗法进入体外试验阶段……在尝试治疗新冠肺炎的征程中,王志邦毫无疑问地走在了前端。


贝克制药也随之成为安徽省内疫情防控物资生产重点企业之一。除了抗新冠肺炎药物的研发,贝克作为拥有医用酒精生产许可的制药企业,也在第一时间开辟多条生产线,争分夺秒地组织生产这一疫情防控急需产品,并向阜阳市*、太和县发改委、太和县疾控中心、太和县公安局等多个机构和部门捐赠了逾20吨医用酒精,用于防控防疫。


如果将疫情期间王志邦的行程用12时辰来划分的话,企业自身的疫情防控工作占据了他三分之一的时间。


作为制药企业,贝克制药的防疫工作较其他行业企业而言更为严格。

2月27日上午,安徽省委*李锦斌来到安徽贝克制药,视察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及中印产业园建设情况,安徽省副省长、阜阳市委*杨光荣,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省卫健委*组*单向前,太和县委*杨波等领导陪同。


“务必做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王志邦介绍,工厂方面,包括位于合肥、太和两地的生产车间、办公楼、食堂、仓库在内,公司的所有区域进行全面消毒;上岗员工方面,他不仅为公司每位员工免费发放75%医用酒精1公斤,用以员工及家属全面消毒防疫;还为他们建立了健康台账,严格排查公司员工有无和湖北、武汉方面人员接触的情况,实时对当班员工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要求对有感冒、咳嗽、发热症状的员工进行排查和上报,第一时间掌握员工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轨迹。



从“你有我强”到“你无我有”


“贝克是一家药企,为人民解除病痛是我们企业存在的使命。疫情面前,我们有义务在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贝克制药眼下如火如荼的复工景象背后,是王志邦“药者仁心、护佑众生”的炽热。


然而,疫情之下,这颗赤子之心也同大多数企业家一样遭遇冲击。


他介绍,贝克制药是一家“内外兼修”的企业。对外,贝克与众多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各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市场;对内,贝克研发、生产、销售抗乙肝和抗艾滋病的原料药及制剂。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进出口贸易首当其冲遭到波及;同时,国内的销售情况也一度低迷。王志邦透露,过去一个月以来,贝克因疫情影响,库存高企、资金无法回笼、生产停摆……损失已达1亿元之多。


“如果未来两个月内,疫情仍无法有效控制,企业将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冰与火的双重考验之中,王志邦对创业、经商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首先,企业要有底子,才能在困难面前拥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转变生产经营的实力。“底子正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技术。”


他以贝克制药为例,长期致力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生产,令其积累了丰富的抗病毒研发能力和经验,尤其是过去多年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研发,让企业有了转向抗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生产的可能。“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到的事,这需要企业经营者有坚定不移的研发方向和耐得住寂寞的魄力。”


在王志邦看来,人才、研发和专利是贝克坚持走科创之路必不可少的“三驾马车”。“在医药领域中,品种的拓展远比规模的提升重要,研发是药企的生命。尤其是新药研发已经成为中国制药企业赖以生存、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由之路。”


从贝克成立的第一天起,便始终坚持从“你有我强”向“你不做我再做”“你抢着做、我换着做”的方向前进。


在产品创新上,其在艾滋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治疗药品产品链进一步完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用药(贝克1号、贝克2号)两个原研药品专利已获授权;抗乙肝、抗艾滋病药品替诺福韦片、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片先后获批,实现抗艾滋病一线复方治疗药物的国产化等,贝克始终不遗余力地坚持原研新药开发。


“创新是方向,但创新也是痛苦的。”王志邦举例,在艾滋病治疗领域的突破上,从只知道分子式做不出原料药,到做出了原料药却找不到能够生产出制剂的机器,从过去长达7年的研发到未来两年的临床试验,从陆续投入了几千万元到仍看不到任何产出,王志邦坦言,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伴随着无数的反对声音和孤独的抉择之路。


无数个夜晚,王志邦突然从梦中惊醒,一时深思该不该坚持下去,一时又念及第二天一睁眼企业就要花掉400多万元,不免又在黑暗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过程曲折,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表示。


“人才是根本,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源泉所在。”深刻认识到科研重要性的王志邦在创办贝克制药之初就立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2002年,他“下海”之初,迫切想邀请一名业内领军专家加入团队,但“五顾茅庐”都未能成行,在得知这名专家因为房屋购置陷入财务困境时,他悄悄地给专家银行卡上打了50万元。等到一星期后专家发现卡上多了一笔钱后,他被王志邦的诚意打动了,便加入了贝克制药。“现在,他是我们的董事兼副总裁。”说这话时,王志邦一脸得意。


引进人才之外,他还深谙如何留住人才,甚至还拿出自己14%的股份分给公司的科研骨干,以高薪+股份的方式吸纳行业翘楚纷纷加入贝克。这些做法加强了研发队伍的凝聚力,也让贝克制药的人才流动性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公司成立之初的十几名“元老”从创业至今仅有三人离职。


“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价值至关重要,但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也不容忽视。”从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级新产品试制计划9项、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4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项等科研项目,到开发9个艾滋病用药、4个乙肝用药、5个肺结核用药、2个精神用药、1个世界一类多靶点糖尿病和一类多靶点丙肝用药等24个新药品种,从连续六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到申请80多项专利、30多项发明专利、2个专利池和6项高新技术产品,王志邦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安徽贝克制药的溶瘤病毒研发中心

安徽贝克制药的制剂生产车间


目前,贝克已发展成为拥有原料、制剂、研发中心三个厂区和国内产能大、品种全的抗乙肝、抗艾滋病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企业要修炼‘内功’,更要学会抱团取暖。”他表示,这个时代的企业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相互扶持,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才能做大做强。



“贝克要做一匹狼”


如果不是这场突然而来的疫情,贝克2020年的开局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1月,安徽贝克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化学药品“拉米夫定片”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该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成为贝克继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片后,第四个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药物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杂质谱一致、稳定性一致、体内外溶出规律一致。


“贝克生产的拉米夫定片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意味着我们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王志邦表示,一方面,获得“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要比原研药药效更好,进一步扩大了贝克的品牌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贝克产拉米夫定片价格是药品研发商国际知名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的1/10,有利于提升该药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是13年前深陷拉米夫定片专利权之争的王志邦无法想象的,也是17年前只研制出原料药、尚未向制剂进军的王志邦更无法想象的。


时间追溯至2002年,王志邦计划生产葛兰素史克研发的抗乙肝药物拉米夫定,该药的国内行*保护期限为2006年,这意味着2006年之后国内药企便能向监管部门申请该药品的生产批号。“当时,就是冲着这个药去的,2002年开始攻关,到2006年差不多可以成功”。


在加紧研制原料药的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令王志邦喜出望外。原来,拉米夫定不仅是抗乙肝药物的原料药,同时还是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三种骨干药的其中一种,抗艾滋病药物的“大门”正向王志邦打开,他下定决心,向鸡尾酒疗法的另外两种原料药发起冲击。


在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的助阵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该药物的核心原料药便研制成功。拥有抗乙肝和抗艾滋病两种制剂原料药的贝克制药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销售额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到2007年的2亿元。


发展迅速的贝克也得到了一些国际投资机构的关注。



王志邦回忆,2006年10月,贝克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医药原料展览会时,英属QVT基金公司亚太区经理主动找到他洽谈合作意向。为期三天的展会,QVT的这位基金经理就在贝克的展位上观察、交流了两天,对贝克的产品结构和前景非常看好,双方相谈甚欢。


“参展回国后不到两个月,QVT基金的代表就来到了贝克,并达成了合作意向。主要内容就是他们投入1600万美元,以持股26%的方式参股合资。”他透露,“但他们有个条件,就是要求贝克将发展方向转到成药制剂上来,并且这批资金先期只投入600万美元,等贝克自己的制剂厂建成后再到位剩下的1000万美元。”


是安于现实继续做原料药出口,还是开疆拓土进军制剂领域?王志邦走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个岔路口。


“还有必要费劲去做制剂吗?”“只卖原料药企业也可以生存得很好啊!”在他身边,消极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然而,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依然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


在其看来,生产制剂不仅能够补齐我国部分药品短缺的短板,也是向国际制药企业和现有体系发起挑战。“国际巨头的惯用手法是以低价从中国采购原料药,加工成制剂后再以数百倍的价格销售到国内”。想到这里,王志邦更加坚定了带领贝克制药迈向制剂生产阶段的决心。


当年底,王志邦力排众议,收购了一家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制剂厂,正式进军医药制剂领域,“当时,董事会讨论得很激烈,最终以一票否定、一票弃权、三票赞成通过了收购方案,这种‘险过’在民营企业的董事会上是不多见的”。


就在王志邦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制剂进军的当口,葛兰素史克一纸专利权的诉讼递到了他面前。


2007年,王志邦向监管部门申请拉米夫定片剂药品生产批号的同时,也开启了与葛兰素史克对簿公堂的征程。


一家中国县域药企对抗世界级的行业“领头羊”,王志邦的压力可想而知。很多人都劝王志邦“别折腾了”,甚至贝克制药团队和法律顾问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并且胜算不大的硬仗,搞不好就会拖垮企业。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经过反复举证和漫长的拉锯战后,2010年10月,贝克制药迎来了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战果——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葛兰素史克拉米夫定片专利权无效的决定。


长达数年的专利之争终于落下帷幕,王志邦终于扫清了拉米夫定片国产化的障碍,并实现了贝克制药向制剂生产企业转型的愿景。同年,贝克制药的抗艾滋病药品也首次拿到生产批文。


“现在大多数原研药品的专利权被国际巨头掌控,贝克制药每种产品的上市几乎都伴随着专利官司,每个官司至少耽误四年以上的时间。”


“药品一致性评价”*策的推出,尽管会在短时间内对国内制药企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行业提升整体水平、转型升级、去除过剩产能、实践供给侧改革的必经之路。


他介绍,仿制药品与原研药品采用一样的原料药,但由于杂质含量、辅料和生物利用度上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药物副作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自然就会不同,只有进行药物一致性研究,才能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确保疗效的同时,从医药产业发展层面来说,‘药物一致性评价’也能有效打击国内医药市场低价、无序竞争的不良之风”。


除了这一*策带来的行业洗牌之外,2018年11月,*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明确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为行业带来了另一轮暴风骤雨般的变革。


“招标办对每种药品承诺一个采购量,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才能参与竞标。带量采购的最低价中标试点方案又提出,入围的生产企业在3家及以上,符合构成充分竞争的条件,采取招标采购;入围生产企业为2家的,不构成充分竞争,采取议价采购;入围生产企业只有1家的,缺乏竞争,采取谈判采购。一旦中标,医保基金预付采购金额的50%,等于中标企业是提前拿到部分货款。”他认为,“带量采购”实行之后,制药行业将有2/3的企业被淘汰。优胜劣汰后的制药企业必须要走差异化竞争路线才能占领市场,过去一窝蜂仿制同一类药物的景象将不复存在。


“不能因为这种药没有市场就不去做,也不能因为那种药市场大就一哄而上。在1.8万多个药品品种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品种、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制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王志邦透露,专注于抗艾滋病、乙肝、肿瘤等药物,贝克将集中火力从仿研结合向新研药转型。“贝克药业要做一匹‘狼’,不能只在‘窝里横’,只有走出去才有好东西吃,而创新发展是贝克走向世界的唯一翘板。”


文|邵梦  摄影|李朦

制作|余宏博


王志邦

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代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对湖北籍知名作家方方近日广为流传的这句话,王志邦感触颇深。


今年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王志邦肩上突然间多了“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自然绕不开疫情带来的经营受挫。作为一家集出口与内销于一体的制药企业,因库存高企、资金无法回笼、生产停摆,贝克在过去一个多月内损失已达1亿元之多。


困境之下,王志邦临危不乱,迅速将目光聚焦于抗击新冠肺炎药物上。然而,研发压力也随之而来。拥有抗新冠肺炎临床治疗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研发能力的贝克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迅速组织团队进行制剂研发、准备申请临床试验,而完成这一切工作,留给贝克的时间只有短短20多天。


最后一重压力则是企业的防疫工作。从公司所有区域的全面消毒到员工健康状况、活动轨迹的密切观察,始终保持开工状态的贝克制药立志要做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


防控防疫、研发新药……王志邦成了此次疫情阻击战的“逆行者”范本。


不仅如此,在企业生存险象环生间,王志邦对企业经营有了新的认识。“企业要走差异化竞争之路,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拥有面对困难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以贝克为例,长期致力于抗病毒药物开发的贝克制药因早在6年前就已经启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两种原料药的研发工作,才有了迅速转移至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药物的实力。


纵观贝克制药诞生以来的18年间,从皖北小城太和县走到安徽省会合肥市,从一家生存在产业链上游的原料药厂向下游制剂研发生产延伸,从仿制药生产商向原研药开发者转型,在王志邦的带领下,贝克制药始终走在自主创新的前列。


“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是中国制药企业赖以生存、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由之路。”他表示,聚焦于抗乙肝药物和抗艾滋病药物,贝克未来要做的是“人无我有”,国际领先。



“六年研发派上了用场”


2020年大年初一,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第三天,合肥万里晴空,与往常并无丝毫不同。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座万人空巷的城市无不在提醒着所有人,这个庚子年的第一天并不寻常。


与大多数人一样,王志邦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疫情的变化。不过,没过多久他便发现,接下来的时间将有更重要的任务在等着他。


事情还要从武汉封城前两天开始说起。


1月21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新冠肺炎暂无特效药。


转机在两日后出现。


当天,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微博上表示,“一种抗艾滋病药物对我很有效!”


公开资料显示,这种名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复方制剂是一种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随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两种药物被纳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治疗新冠肺炎的进展迎来了一丝曙光。


然而,截至此时,中国尚无企业仿制生产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王志邦心中一动:作为国内抗艾滋病药物龙头企业,贝克制药早在6年前就已经启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两种原料药的研发工作。在疫情来临之前,贝克制药已经完成了这两种药物的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环节以及为期6个月的稳定性试验,正打算申请临床试验。


“6年潜心的研发、高达2亿元的投入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王志邦感慨万千。


1月25日,他紧急将两名已回到上海家中过年的研发人员召回合肥,迅速开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从原料药到制剂的研发工作。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处方开发、小试、中试放大、工艺验证……短短20余天时间,在王志邦的督促下,贝克的研发团队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并准备申请临床试验。


“一旦通过280例病例的大临床试验,贝克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便可以进入市场,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之一。顺利的话,还需要两个月时间。”他透露,特殊情况下,新药上市的时间比往常缩短了两至三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药物瑞德西韦进入制剂小试阶段、细胞疗法进入体外试验阶段……在尝试治疗新冠肺炎的征程中,王志邦毫无疑问地走在了前端。


贝克制药也随之成为安徽省内疫情防控物资生产重点企业之一。除了抗新冠肺炎药物的研发,贝克作为拥有医用酒精生产许可的制药企业,也在第一时间开辟多条生产线,争分夺秒地组织生产这一疫情防控急需产品,并向阜阳市*、太和县发改委、太和县疾控中心、太和县公安局等多个机构和部门捐赠了逾20吨医用酒精,用于防控防疫。


如果将疫情期间王志邦的行程用12时辰来划分的话,企业自身的疫情防控工作占据了他三分之一的时间。


作为制药企业,贝克制药的防疫工作较其他行业企业而言更为严格。

2月27日上午,安徽省委*李锦斌来到安徽贝克制药,视察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及中印产业园建设情况,安徽省副省长、阜阳市委*杨光荣,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省卫健委*组*单向前,太和县委*杨波等领导陪同。


“务必做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王志邦介绍,工厂方面,包括位于合肥、太和两地的生产车间、办公楼、食堂、仓库在内,公司的所有区域进行全面消毒;上岗员工方面,他不仅为公司每位员工免费发放75%医用酒精1公斤,用以员工及家属全面消毒防疫;还为他们建立了健康台账,严格排查公司员工有无和湖北、武汉方面人员接触的情况,实时对当班员工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要求对有感冒、咳嗽、发热症状的员工进行排查和上报,第一时间掌握员工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轨迹。



从“你有我强”到“你无我有”


“贝克是一家药企,为人民解除病痛是我们企业存在的使命。疫情面前,我们有义务在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贝克制药眼下如火如荼的复工景象背后,是王志邦“药者仁心、护佑众生”的炽热。


然而,疫情之下,这颗赤子之心也同大多数企业家一样遭遇冲击。


他介绍,贝克制药是一家“内外兼修”的企业。对外,贝克与众多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各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市场;对内,贝克研发、生产、销售抗乙肝和抗艾滋病的原料药及制剂。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进出口贸易首当其冲遭到波及;同时,国内的销售情况也一度低迷。王志邦透露,过去一个月以来,贝克因疫情影响,库存高企、资金无法回笼、生产停摆……损失已达1亿元之多。


“如果未来两个月内,疫情仍无法有效控制,企业将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冰与火的双重考验之中,王志邦对创业、经商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首先,企业要有底子,才能在困难面前拥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转变生产经营的实力。“底子正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技术。”


他以贝克制药为例,长期致力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生产,令其积累了丰富的抗病毒研发能力和经验,尤其是过去多年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研发,让企业有了转向抗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生产的可能。“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到的事,这需要企业经营者有坚定不移的研发方向和耐得住寂寞的魄力。”


在王志邦看来,人才、研发和专利是贝克坚持走科创之路必不可少的“三驾马车”。“在医药领域中,品种的拓展远比规模的提升重要,研发是药企的生命。尤其是新药研发已经成为中国制药企业赖以生存、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由之路。”


从贝克成立的第一天起,便始终坚持从“你有我强”向“你不做我再做”“你抢着做、我换着做”的方向前进。


在产品创新上,其在艾滋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治疗药品产品链进一步完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用药(贝克1号、贝克2号)两个原研药品专利已获授权;抗乙肝、抗艾滋病药品替诺福韦片、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片先后获批,实现抗艾滋病一线复方治疗药物的国产化等,贝克始终不遗余力地坚持原研新药开发。


“创新是方向,但创新也是痛苦的。”王志邦举例,在艾滋病治疗领域的突破上,从只知道分子式做不出原料药,到做出了原料药却找不到能够生产出制剂的机器,从过去长达7年的研发到未来两年的临床试验,从陆续投入了几千万元到仍看不到任何产出,王志邦坦言,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伴随着无数的反对声音和孤独的抉择之路。


无数个夜晚,王志邦突然从梦中惊醒,一时深思该不该坚持下去,一时又念及第二天一睁眼企业就要花掉400多万元,不免又在黑暗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过程曲折,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表示。


“人才是根本,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源泉所在。”深刻认识到科研重要性的王志邦在创办贝克制药之初就立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2002年,他“下海”之初,迫切想邀请一名业内领军专家加入团队,但“五顾茅庐”都未能成行,在得知这名专家因为房屋购置陷入财务困境时,他悄悄地给专家银行卡上打了50万元。等到一星期后专家发现卡上多了一笔钱后,他被王志邦的诚意打动了,便加入了贝克制药。“现在,他是我们的董事兼副总裁。”说这话时,王志邦一脸得意。


引进人才之外,他还深谙如何留住人才,甚至还拿出自己14%的股份分给公司的科研骨干,以高薪+股份的方式吸纳行业翘楚纷纷加入贝克。这些做法加强了研发队伍的凝聚力,也让贝克制药的人才流动性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公司成立之初的十几名“元老”从创业至今仅有三人离职。


“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价值至关重要,但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也不容忽视。”从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级新产品试制计划9项、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4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项等科研项目,到开发9个艾滋病用药、4个乙肝用药、5个肺结核用药、2个精神用药、1个世界一类多靶点糖尿病和一类多靶点丙肝用药等24个新药品种,从连续六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到申请80多项专利、30多项发明专利、2个专利池和6项高新技术产品,王志邦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安徽贝克制药的溶瘤病毒研发中心

安徽贝克制药的制剂生产车间


目前,贝克已发展成为拥有原料、制剂、研发中心三个厂区和国内产能大、品种全的抗乙肝、抗艾滋病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企业要修炼‘内功’,更要学会抱团取暖。”他表示,这个时代的企业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相互扶持,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才能做大做强。



“贝克要做一匹狼”


如果不是这场突然而来的疫情,贝克2020年的开局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1月,安徽贝克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化学药品“拉米夫定片”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该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成为贝克继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片后,第四个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药物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杂质谱一致、稳定性一致、体内外溶出规律一致。


“贝克生产的拉米夫定片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意味着我们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王志邦表示,一方面,获得“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要比原研药药效更好,进一步扩大了贝克的品牌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贝克产拉米夫定片价格是药品研发商国际知名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的1/10,有利于提升该药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是13年前深陷拉米夫定片专利权之争的王志邦无法想象的,也是17年前只研制出原料药、尚未向制剂进军的王志邦更无法想象的。


时间追溯至2002年,王志邦计划生产葛兰素史克研发的抗乙肝药物拉米夫定,该药的国内行*保护期限为2006年,这意味着2006年之后国内药企便能向监管部门申请该药品的生产批号。“当时,就是冲着这个药去的,2002年开始攻关,到2006年差不多可以成功”。


在加紧研制原料药的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令王志邦喜出望外。原来,拉米夫定不仅是抗乙肝药物的原料药,同时还是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三种骨干药的其中一种,抗艾滋病药物的“大门”正向王志邦打开,他下定决心,向鸡尾酒疗法的另外两种原料药发起冲击。


在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的助阵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该药物的核心原料药便研制成功。拥有抗乙肝和抗艾滋病两种制剂原料药的贝克制药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销售额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到2007年的2亿元。


发展迅速的贝克也得到了一些国际投资机构的关注。



王志邦回忆,2006年10月,贝克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医药原料展览会时,英属QVT基金公司亚太区经理主动找到他洽谈合作意向。为期三天的展会,QVT的这位基金经理就在贝克的展位上观察、交流了两天,对贝克的产品结构和前景非常看好,双方相谈甚欢。


“参展回国后不到两个月,QVT基金的代表就来到了贝克,并达成了合作意向。主要内容就是他们投入1600万美元,以持股26%的方式参股合资。”他透露,“但他们有个条件,就是要求贝克将发展方向转到成药制剂上来,并且这批资金先期只投入600万美元,等贝克自己的制剂厂建成后再到位剩下的1000万美元。”


是安于现实继续做原料药出口,还是开疆拓土进军制剂领域?王志邦走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个岔路口。


“还有必要费劲去做制剂吗?”“只卖原料药企业也可以生存得很好啊!”在他身边,消极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然而,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依然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


在其看来,生产制剂不仅能够补齐我国部分药品短缺的短板,也是向国际制药企业和现有体系发起挑战。“国际巨头的惯用手法是以低价从中国采购原料药,加工成制剂后再以数百倍的价格销售到国内”。想到这里,王志邦更加坚定了带领贝克制药迈向制剂生产阶段的决心。


当年底,王志邦力排众议,收购了一家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制剂厂,正式进军医药制剂领域,“当时,董事会讨论得很激烈,最终以一票否定、一票弃权、三票赞成通过了收购方案,这种‘险过’在民营企业的董事会上是不多见的”。


就在王志邦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制剂进军的当口,葛兰素史克一纸专利权的诉讼递到了他面前。


2007年,王志邦向监管部门申请拉米夫定片剂药品生产批号的同时,也开启了与葛兰素史克对簿公堂的征程。


一家中国县域药企对抗世界级的行业“领头羊”,王志邦的压力可想而知。很多人都劝王志邦“别折腾了”,甚至贝克制药团队和法律顾问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并且胜算不大的硬仗,搞不好就会拖垮企业。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经过反复举证和漫长的拉锯战后,2010年10月,贝克制药迎来了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战果——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葛兰素史克拉米夫定片专利权无效的决定。


长达数年的专利之争终于落下帷幕,王志邦终于扫清了拉米夫定片国产化的障碍,并实现了贝克制药向制剂生产企业转型的愿景。同年,贝克制药的抗艾滋病药品也首次拿到生产批文。


“现在大多数原研药品的专利权被国际巨头掌控,贝克制药每种产品的上市几乎都伴随着专利官司,每个官司至少耽误四年以上的时间。”


“药品一致性评价”*策的推出,尽管会在短时间内对国内制药企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行业提升整体水平、转型升级、去除过剩产能、实践供给侧改革的必经之路。


他介绍,仿制药品与原研药品采用一样的原料药,但由于杂质含量、辅料和生物利用度上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药物副作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自然就会不同,只有进行药物一致性研究,才能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确保疗效的同时,从医药产业发展层面来说,‘药物一致性评价’也能有效打击国内医药市场低价、无序竞争的不良之风”。


除了这一*策带来的行业洗牌之外,2018年11月,*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明确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为行业带来了另一轮暴风骤雨般的变革。


“招标办对每种药品承诺一个采购量,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才能参与竞标。带量采购的最低价中标试点方案又提出,入围的生产企业在3家及以上,符合构成充分竞争的条件,采取招标采购;入围生产企业为2家的,不构成充分竞争,采取议价采购;入围生产企业只有1家的,缺乏竞争,采取谈判采购。一旦中标,医保基金预付采购金额的50%,等于中标企业是提前拿到部分货款。”他认为,“带量采购”实行之后,制药行业将有2/3的企业被淘汰。优胜劣汰后的制药企业必须要走差异化竞争路线才能占领市场,过去一窝蜂仿制同一类药物的景象将不复存在。


“不能因为这种药没有市场就不去做,也不能因为那种药市场大就一哄而上。在1.8万多个药品品种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品种、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制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王志邦透露,专注于抗艾滋病、乙肝、肿瘤等药物,贝克将集中火力从仿研结合向新研药转型。“贝克药业要做一匹‘狼’,不能只在‘窝里横’,只有走出去才有好东西吃,而创新发展是贝克走向世界的唯一翘板。”


文|邵梦  摄影|李朦

制作|余宏博

国产手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链接链接链接链接